社融增速小幅上升,直接融资成为主要支撑,人民币信贷再次转负。
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增长,直接融资占比明显扩大。
居民和企业贷款偏弱,但随着政策支持,信贷需求有望逐步改善。
M1、M2增速走高,反映出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趋势。
风险在于政策落地节奏及海外经济波动。
核心观点22025年7月的社会融资(社融)数据显示,社融增速小幅上升,主要受直接融资的支撑。
1-7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长9.0%,增速略高于前期。
7月社融增量为11600亿元,同比增加3893亿元,但人民币信贷再次转负,贷款减少4293亿元,创下2002年以来的第四次负增长。
社融结构方面,直接融资占比显著扩大,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均有所增长。
政府债券融资仍为主要支撑,新增12440亿元,同比多增5559亿元。
企业债券融资也有所增加,房地产行业债券融资同比增长90.3%。
不过,表外融资同比降幅扩大,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均出现减少。
企业和居民信贷偏弱,企业中长期贷款降至历史低点,居民贷款则减少4893亿元。
楼市成交继续降温,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跌。
尽管短期内信贷数据偏弱,但政策支持下,信贷需求有望逐步改善。
人民币存款同比大幅增加,M1和M2增速走高,M2同比增长8.8%,创下2023年底以来新高。
M1增速也有所上升,反映出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的趋势。
整体来看,短期内社融扩张仍依赖直接融资,政策的逐步落实将为信贷需求提供支持,但需关注国内外经济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