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制造业PMI指数显示供需回暖,但生产与需求端恢复不均衡,企业仍处于去库阶段,补库尚未启动。
- 小型企业景气度持续回落,可能对就业和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需关注市场修复的均衡性。
- 非制造业景气度分化,建筑业受天气影响走弱,服务业扩张动能增强,未来需关注价格修复的可持续性及其对经济的传导效果。
核心观点28月制造业供需回暖,但仍存在失衡,需关注价格修复的持续性。
首先,PMI指数显示制造业景气度有所改善,生产端的恢复速度快于需求端,供需失衡问题尚未缓解。
受益于“反内卷”政策,一些行业的无序竞争得到整治,PPI同比增速可能出现边际改善,进而支撑企业利润预期。
然而,企业利润改善向生产扩张的动力仍不明显,且8月PMI产成品库存环比下降,企业仍处于去库存阶段。
其次,制造业PMI生产指数与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之间的背离显示市场主体修复不均衡,大、中型企业恢复情况优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的景气度可能继续下滑,这将对就业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居民消费。
最后,非制造业的扩张动能有所回升,建筑业受极端天气影响而走弱,服务业景气度边际改善,尤其与资本市场的表现相关。
未来需关注服务业景气度的持续性。
展望未来,若“反内卷”政策推动价格回升,工业企业利润有望继续改善。
价格修复的可持续性将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增速,以及居民收入的改善,从而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
短期内需关注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以及产成品库存的变化,若这些指标同步正向增长,供给端改善有望传导至需求端。
风险方面,需警惕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及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