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月制造业PMI反弹至49.5%,显示出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但仍低于荣枯线,经济结构性风险依然存在。
2. 中美贸易谈判的阶段性缓和暂时减轻了出口风险,但企业投资预期仍然谨慎,价格指标持续下滑。
3. 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和“稳消费”政策的跟进将是应对经济压力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措施。
核心观点25月PMI数据反弹至49.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此次反弹主要受益于中美贸易谈判的阶段性“破冰”,关税调低缓解了出口下行风险,推动了生产端的增长。
然而,PMI仍低于荣枯线,表明经济结构性风险依然存在。
从数据来看,生产指数上升至50.7%,新订单指数为49.8%,显示生产韧性强于需求。
新出口订单指数升至47.5%,反映出口风险暂时缓解。
但两大价格指标持续下滑,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6.9%,出厂价格指数为44.7%,显示经济运行压力仍然存在。
中美关系的缓和虽然改善了出口前景,但企业预期修复困难,企业普遍采取审慎策略。
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被认为是“稳预期”的关键,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
同时,非制造业PMI表现不佳,建筑业PMI为51.0%,服务业PMI为50.2%,进一步强调了增量政策的必要性。
风险提示包括政策实施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及出口波动超预期。
整体来看,尽管PMI有所回升,但经济复苏仍面临多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