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内卷”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关键,旨在遏制恶性竞争,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政府通过法律和政策措施,直接针对价格战等问题,力求改善行业盈利状况,尤其是在互联网、汽车、医药和光伏等领域。
- 尽管短期内可能带来结构性机会,但“反内卷”的成效是一个长期过程,需依赖需求端的配合和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
核心观点2本报告探讨了“反内卷”作为新时代供给侧改革的延续与进化,强调其在中国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性。
近期,中央政府和各部委积极推动“反内卷”治理运动,旨在遏制恶性竞争,重塑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相关表述纳入年度工作部署,标志着治理行动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法律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增条款针对“内卷”乱象,禁止低于成本价倾销和大企业压榨中小企业。
国家发改委随后推出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推动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并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低价倾销标准。
与2015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比,本轮“反内卷”更注重优化市场环境而非单纯缩减供给,操作上强调法治化和差异化,面临的宏观挑战也更为复杂。
短期内,“反内卷”有望改善部分行业盈利状况,如互联网平台、汽车、医药及光伏行业。
长期来看,虽然“反内卷”带来结构性机会,但其效果依赖于配套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需求端的配合仍是关键。
整体而言,“反内卷”是一场持久战,难以一蹴而就。
投资建议本报告的投资建议及理由为: - “反内卷”政策有助于改善部分行业的盈利状况。
- 互联网平台预计将提升经营质量。
- 汽车行业有望缓解上游零部件的压价问题。
- 医药行业改革集采机制,改善回款周期和盈利能力。
- 光伏行业头部企业联合减产,盈利有望企稳。
- 金融行业逐步回归理性竞争,减少非理性价格战。
- 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可能开启新一轮行业出清。
- 结构性机会在盈利水平低、产能过剩的行业,如光伏、有色、建材中更为明显。
- 长期效果依赖于配套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需求端的配合仍然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