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债务化解的重点在于从应急处置转向主动化解,强调规范透明管理和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
- 2025年与2024年相比,化债工作成果导向更加突出,各地化债进展存在差异,重点省份的化债优先级提升。
- 短期内,债务置换将缓解地方平台债务压力,增强城投债安全性;长期来看,信用剥离加速将导致平台资质分化。
核心观点2本投资报告围绕2025年全国两会的地方债务化解工作进行分析,核心要点如下: 1. **宏观背景**:随着两会临近,市场对地方债务化解的关注加剧,债务风险成为重要议题。
2. **化债工作现状**:当前地方债务风险依然存在,各地化债进展不一,整体上呈现出显性债务扩张与隐性债务压降的趋势。
3. **化债思路转变**: - 从应急处置向主动化解转变。
- 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
- 从双轨管理向全面规范透明管理转变。
- 从单一防风险向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转变。
4. **实施层面**:隐性债务置换的实施在财政部的指导下加速,意在改善地方现金流。
5. **进展比较**: - 纵向看,2025年与2024年均坚持严控新增债务,但2025年工作部署更加明确,成果导向突出。
- 横向看,重点省份化债优先级高,目标明确,倾向于反映实际困难。
6. **后劲释放关注点**: - 隐债置换额度能否及时落地。
- 金融机构对城投债务化解的支持力度。
- 各地融资平台转型与存量资产盘活的实践。
- 化债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7. **债市影响**: - 短期内,债务置换将缓解地方平台债务压力,增强城投债安全性,同时可能导致城投债供给收缩。
- 长期来看,化债加速将加速城投平台与政府信用的剥离,平台资质分化将显现,信用定价方式可能发生变化。
8. **风险提示**:需关注基本面变化、政策不及预期、信用风险及数据统计的潜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