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在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面临多样化框架带来的对比困难,主要聚焦于气候变化、客户和员工相关主题。
- 生物多样性等主题的披露较为薄弱,部分因数据获取受限或认为其重要性不足。
- 可持续融资目标的透明度有待提高,越来越多银行开始披露碳核算数据质量分数,但社会影响的评估仍缺乏标准化指标。
核心要点2银行业在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方面,随着披露范围的扩大,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相互关联性和重点突出的问题。
不同地区的银行在披露阶段、框架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以及客户和员工相关主题,这些主题的披露要求明确且数据完整。
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则通过下游价值链进行披露,内容相对不详,可能由于数据获取难、框架不完善或认为其重要性不足。
银行在披露主题时可以采取更聚焦的方法,以突出反映重大问题。
与预期信用损失(ECL)相关的气候因素提及逐渐增多,尽管部分银行已量化相关损失,但金额规模仍小。
大多数银行报告融资排放情况,部分银行也披露促进排放的信息,映射方式逐渐成为良好实践,以展示资产组合与排放披露的覆盖程度。
在可持续金融方面,大部分银行披露了可持续融资和转型金融目标,但透明度有待提高。
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披露贷款组合的碳核算数据质量分数及融资排放指标和目标,部分银行因数据质量低而未披露相关目标。
在社会影响方面,银行披露了金融包容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措施,但缺乏标准化指标和成果目标,评估有效性困难。
治理方面,银行的商业行为披露主要是定性的,相关指标和目标较少,部分银行已开始披露人工智能伦理和算法偏见的风险管理方法。
投资标的及推荐理由在银行业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的报告中,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候变化相关金融产品:大多数银行将披露重点放在气候变化上,相关数据较为完备,显示出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的重要性和需求。
2. 可持续融资和转型金融目标:银行普遍披露可持续融资和转型金融目标,虽然透明度有待提高,但显示了银行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3. 融资排放和促进排放数据:许多银行已开始报告融资排放情况,并在逐渐披露促进排放的信息,这为投资者提供了评估银行环境影响的基础。
4. 社会影响相关举措:银行在金融包容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举措虽然缺乏标准化指标,但反映了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
5. 人工智能伦理和算法偏见风险管理:部分银行开始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伦理问题,显示出对新兴技术风险的重视。
推荐理由包括:银行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融资领域的积极披露,表明其在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方面的承诺;融资排放和促进排放的透明度逐渐提高,有助于投资者评估银行的环境绩效;社会影响举措的披露反映了银行在推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关注显示了银行在新技术风险管理上的前瞻性。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对银行业可持续投资的强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