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中国信用创造有所恢复,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均有所增加,但信贷增速和货币增速却在下滑。
- 居民信贷和企业信贷虽然小幅改善,但整体力度仍需增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表现不佳。
- 政府债券融资显著增加,社融数据超出市场预期,反映出财政政策的前置发力,但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仍需观察。
核心观点2
2025年1月的货币金融数据表明信用创造有所恢复,但其力度和可持续性仍需增强。
新增人民币贷款5.17万亿元,同比多增2100亿元,新增社融7.06万亿元,同比多增5866亿元。
然而,M1、M2和贷款余额增速均有所下滑,社融增速持平,显示经济复苏仍不稳固。
具体来看,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幅为4.3%,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从7.6%下降至7.5%。
社融余额同比增速保持在8%,信用脉冲为-8.9%。
M2同比增速下降至7%,可能受到国债利率下滑和银行减少债券投资的影响。
M1增速从1.2%降至0.4%,与经济活动走弱有关。
居民信贷表现弱于去年同期,1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4935亿元,环比有所增加但同比减少。
尽管房地产市场销售有所改善,但受春节影响,1月销售回落,TOP100房企的销售额同比降低3.2%。
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46万亿元,同比多增1500亿元,企业信贷小幅改善,但力度仍需增强。
从整体来看,1月新增社融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受政府债券融资和信贷推动。
政府债券新增6933亿元,净融资额创下新高,显示财政前置发力的效果。
风险提示方面,信贷投放的强度及可持续性,以及房地产市场热度的持续性仍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