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BD市场存在巨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90亿美元。
- TL1A靶向药物如图索奇拜单抗在临床缓解率方面表现优异,有望填补治疗缺口。
- 本土药企通过仿创结合策略加速抢占市场,逐步转向价值竞争以应对市场挑战。
核心要点2该报告指出,炎症性肠病(IBD)市场存在显著的临床未满足需求,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美元。
中国市场面临结构性矛盾,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数量是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三倍,但UC的应答率不足40%,且生物制剂费用占患者总支出的50%以上,亟需疗效突破性药物。
TL1A靶向药物(如图索奇拜单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高的缓解率,有望填补治疗空白。
多款TL1A靶向药物的疗效表现优于现有的JAK抑制剂和IL-23单抗。
本土药企通过仿创结合策略,积极布局IBD领域,研发管线涵盖生物类似药、小分子抑制剂及干细胞疗法。
随着医保政策向临床获益倾斜,具备显著疗效或机制突破的产品将优先获得支付支持,推动本土企业向价值竞争转型。
然而,市场竞争加剧、支付政策及临床研发的不确定性仍需关注。
投资标的及推荐理由投资标的包括TL1A靶向药物(如图索奇拜单抗)、华海生物的类似药、恒瑞的JAK1抑制剂、恒瑞艾玛昔替尼和信达的IL-23单抗等。
推荐理由如下: 1. IBD市场存在巨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尤其是UC患者数量较多但应答率不足,急需新疗效突破性药物。
2. TL1A靶向药物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临床缓解率高于安慰剂,能够填补现有治疗缺口。
3. 本土药企通过仿创结合策略加速市场布局,有望在增量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4. 随着医保政策向临床获益倾斜,具备显著疗效优势或机制突破性的产品将优先获得支付支持,推动本土企业的价值竞争。
5. 国内IBD研发管线覆盖广泛,涵盖生物类似药、小分子抑制剂及干细胞疗法,具备多样化的竞争策略。
因此,投资这些标的有望在未来的IBD市场中获得良好回报。